1973年6月30日,这是高考的第三天。考场里一片静悄悄安全股票配资,考生们低头埋头答题,笔尖与纸张摩擦的声音偶尔打破寂静。就在这时,一声轻微的“吱呀”响起,考场的窗户被人从外面推开,一个人迅速翻进了考场。这位突如其来的身影,正是迟到整整二十分钟的张铁生。
监考老师对张铁生并不陌生,甚至有些熟识。面对这个迟到的考生,老师没有为难他,而是温和地把试卷递给了他。张铁生接过试卷后,却并没有像其他考生那样全神贯注地答题。相反,他仅仅回答了三道简单的小题,之后便翻转试卷,开始在背面写起了一封信。这封信并不是针对考试内容,而是写给领导的。张铁生把自己的心声与困境毫无保留地诉说了出来。交卷时,其他考生的试卷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和填满的答案,与张铁生那张几乎空白的试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展开剩余84%在那个时代,敢于交白卷的人极为稀少,更别提有人会在试卷背面写信给领导。张铁生因而一夜之间成为了话题人物,很多政治人物对他表示了关注,他的事迹迅速在各大媒体传播开来。很快,张铁生就得到了“白卷英雄”的称号。
那么,张铁生为何会选择在高考试卷上写信给领导呢?五十多年过去了,曾经的“白卷英雄”如今的生活如何呢?
张铁生出生在兴城县,是个典型的踏实肯干的劳动者。上初中时,他就是班级里的劳动积极分子。由于特殊时期的社会变动,高考制度被暂时废除了。张铁生响应号召,来到农村公社插队落户,每天起早贪黑地干农活。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,张铁生凭着兢兢业业的态度,逐渐获得了当地村民的认可,甚至被选为枣山大队仓库的保管员。
经过几年的努力,张铁生从仓库保管员升任为第四生产队的队长。他的性格一贯严肃,坚持原则,坚决反对干部的特殊待遇。队里如果有犯错的人,他毫不留情地进行处罚,甚至连一些干部因工作会议而未能早出工,张铁生也会扣他们的工分。他以公正无私的作风,得到了村民们的拥护和支持。张铁生工作非常努力,几乎每年都在地里奔波,全年仅有几天休息时间,他的勤奋和付出让他成为了生产队里最受尊敬的人之一。
1973年,邓小平恢复了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制度。当时,张铁生也幸运地得到了一个高考的名额,成为了这一年唯一的一个高考考生。可是,他并没有选择提前复习,而是依旧按照以往的节奏继续在田间地头工作。张铁生当时并不急于复习,他知道县里安排了为期三周的统一复习,认为这段时间足够他应付高考。然而,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,县里的复习计划突然取消了,而张铁生由于整天忙碌于田间,并没有得到任何通知。就这样,他在高考前一天依然没有复习,只能匆匆赶到县城去购买钢笔,根本没有时间翻阅书本。
6月28日,当他踏入考场时,整个人已经处于懵懂的状态。第一场语文考试时,他把作文写在了草稿纸上,却忘了抄写到试卷上。接下来的数学考试本是开卷考试,但张铁生已经多年没有学习过数学,翻开书本也已无法理解。两场考试结束后,张铁生感到异常沮丧,他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水平,心里满是遗憾。于是,他决定在高考的最后一场考试中写一封信,向领导解释自己未能复习的原因,并希望得到领导的宽容。
6月30日的理化考试中,张铁生终于在试卷背面写下了这封信,内容表明了他因忙于农活而无法复习的困境,并希望领导能够考虑到他是生产队的负责人,给予他一个机会。这封信被媒体争相报道,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张铁生的高考成绩并不差,语文考了38分,数学得了61分,理化虽然只有6分,但他的总分也达到了105分,算不上零分。因此,他的试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白卷。然而,由于他在试卷上写的信,以及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,媒体对张铁生的报道愈发激烈,且将他称为“白卷英雄”,广泛宣传他的事迹。这一事件,也为张铁生的未来注入了巨大变数。
张铁生的事迹在各大报刊上广为传播,甚至在《人民日报》《辽宁日报》《红旗》等媒体上都有他的专访。1975年,他还获得了江青的接见,成了广受推崇的“反潮流英雄”。然而,张铁生并未因这些关注而自满。虽然他没有通过高考成绩进入大学,但凭借当时的政治支持,他依然被录取进入了铁岭农学院。
此后,张铁生走上了人生的另一个波折路。1976年,随着四人帮的倒台,他也被卷入了政治漩涡,因与当时政治局势有关的错误而入狱,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。1991年出狱后,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,张铁生抓住了机遇,进入商界,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功。在金卫东的帮助下,他从一名普通的饲料厂老板,逐渐成长为禾丰牧业的股东之一,最终身价过亿。
如今,张铁生已经年逾古稀,获得了新西兰的永久居留权,过上了相对低调的生活,鲜有人知道他目前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。尽管如此,他的财富生活显然已不再为人所质疑。
回顾张铁生的前半生,他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。从农村的知青到名震一时的“白卷英雄”,再到因政治原因锒铛入狱,最后成为亿万富翁,张铁生的传奇经历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。或许,正如他自己曾经所经历的那样,顺应时代潮流,才是人生最优的答案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